从2014年到2017年,国内光伏发展走上快车道,截至2014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2805万千瓦,同比增长60%,其中,光伏电站2338万千瓦,分布式467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00%。
支持年用电量超过500万千瓦时以上的用户与发电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2016年初和2018年初国家能源局相继出台《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全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的要求,规定了2020年各省全社会用电量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比重指标,并阐述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比重指标核算方法。

平价上网前夕的思考,现有的无补贴项目收益受电力市场化影响未来有不确定性,光伏平价上网后并不能完全市场化。只有在给出一个高效率门槛的基础上进行竞价才是公平的优选做法。如果不把环境成本考虑进去,换句话说,未来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从环境层面继续支持,光伏的前途还是不明朗。用电价格未来一定是波动性的,现货市场建立后,价格一定是实时波动的,总体来看,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电价基本会呈现下降趋势,居民电价在实质上可能会出现上涨趋势,但由于政府交叉性补贴的存在,未来居民实际承担的电价可能会出现维持现有价格,也或者推广阶梯型价格。但这两部分分别的价格一定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而且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一定是不断提高的,碳配额也一定是会不断减少的,这保证了光伏企业获得持续的收益。
光伏的成本如果不进一步比平价上网还低,利润就出不来。判断先进与否的唯一指标是效率和成本。当时,晶硅企业正在火热的市场行情中快乐的数着人民币,李河君却不走寻常路选中了薄膜太阳能技术。
中报显示,下游业务总营收13.30亿港元,占比7%,是业绩增长的有力支撑。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在一次次跌宕起伏中能够走到今天,政府政策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2018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下游业务收入约为13.30亿港元,已达2017年全年下游业务收入的69.78%。汉能薄膜发电业绩猛增背后,是一个万亿级移动能源大时代的悄然开启,这是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的、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革命。
翻看汉能薄膜发电中报你会发现,很难在业内找到一家可以类比的公司,汉能身在光伏行业,但业务模式已经跟传统的光伏企业完全不一样。截至7月31日,汉能薄膜发电累计专利申请超过3700件,累计授权专利超过900件。

531之后,整个光伏行业被浇得透心凉,全行业哀鸿遍野,工人讨薪追债、工厂停工减产、企业整合减重等一系列后遗症接踵而来。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本集团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实现了业务大幅增长。这是由汉能最早提出的移动能源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中,并成为国家能源改革的重要目标。正如李河君所言: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是创造市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能改变世界。
从起初的看不懂,到不断谱写传奇和神话,汉能这家非典型光伏企业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其实,神话只是序曲。在移动能源时代来临之时,汉能开始享受爆发性增长机遇期带来的红利。本集团期内盈利73.29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30倍 主要因上游分部签订了多个产业园项目及新增客户移动能源时代,汉能站在了风口上!非典型光伏企业中国的光伏产业,从今年年中起开始经历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阵痛。
汉能的进入,让中国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从落后国际10到15年,变成了领先全球5年到10年。布局一个时代一家公司的快速成长,与之选择的赛道息息相关。

汉能薄膜发电业绩猛增背后,是一个万亿级移动能源大时代的悄然开启,这是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的、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革命。这是一个海量的市场,这是一个万亿级的机会。
在李河君构想中,这个时代能源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类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这将是能源利用的终极利用方式、直接利用方式。2017年9月11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所有人都看得清的机会,就不叫机会,李河君自信的近乎偏执:具有轻、薄、柔、 弱光发电特点的薄膜发电,一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汉能薄膜电池技术全面领先于行业,201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8月23号权威发布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最高纪录显示,汉能获取了砷化镓单结,砷化镓双结,铜铟镓锡,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四项年度认证纪录冠军,在8项发布纪录中占了一半。而从2018 年6月30日至2018年8月30日期间(本财务报表批准发布的日子),本集团进一步从客户收到约60.84亿港元的款项。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CMRC中研世纪预估,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发电屋顶、发电幕墙、整车发电车顶的可开发市场容量中薄膜部分高达398.12GW和4.05万亿元。
这是由汉能最早提出的移动能源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中,并成为国家能源改革的重要目标。2018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下游业务收入约为13.30亿港元,已达2017年全年下游业务收入的69.78%。
此外,汉能与荆州顺佰、成都华丰源的签约项目预计也会在今年有持续装备交付,这些项目为汉能业绩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常规光伏企业财报完全不一样,这份财报里并没有出货量、吉瓦等关键指标和常用词,这揭示了汉能与组件、逆变器企业的巨大差别:汉能并不是一家光伏产品制造型企业,而是一家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高科技+能源公司,这正是汉能能够实现逆势增长的关键所在。
目前集团现金流状况良好。目前,这一时代已经开启,薄膜太阳能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趋势,移动能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薄膜太阳能行业和移动能源市场面临着爆发式增长机遇:2015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发布35个文件,把薄膜太阳能技术及相关应用列入了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技术和产业目录。
531之后,整个光伏行业被浇得透心凉,全行业哀鸿遍野,工人讨薪追债、工厂停工减产、企业整合减重等一系列后遗症接踵而来。2009年,汉能进入太阳能产业。2018年4月,工信部、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太阳能充电包、背包、衣物、太阳能无人机、快装电站等丰富多样的移动产品聚焦薄膜太阳能主航道,以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基础,汉能已发展成为全球薄膜太阳能的领军企业。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内,本集团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实现了业务大幅增长。
下游主要是户用基于薄膜发电技术开发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应用方案及产品等,如汉瓦、汉伞、发电纸、发电包、发电背包等。2011年,汉能先后重金出手,成功并购了Solibro、Miasol、GSE、Alta Devices等四家全球铜铟镓硒和砷化镓技术的领先者,打造出完整的薄膜产业生态,拥有了全产业链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布局一个产业,收获的是机遇;布局一个时代,收获的则是未来。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汉能开启了一个移动能源时代,薄膜太阳能与住行两大领域的结合,颠覆性的孕育出巨大的市场蛋糕。
翻看汉能薄膜发电中报你会发现,很难在业内找到一家可以类比的公司,汉能身在光伏行业,但业务模式已经跟传统的光伏企业完全不一样。正如李河君所言: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是创造市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能改变世界。
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8〕823号),明确提出合理控制光伏建设规模、下调上网补贴电价等多项措施,给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光伏产业踩下一脚急刹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能薄膜发电集团这份优秀的成绩单,确实亮眼。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在一次次跌宕起伏中能够走到今天,政府政策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当时,晶硅企业正在火热的市场行情中快乐的数着人民币,李河君却不走寻常路选中了薄膜太阳能技术。
凭借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2015年至2017年间,下游业务收入从8.37亿港元增至19.06亿港元。所谓上游业务,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装备及整线生产线的研发、设计、销售及交付,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主要是与各个地方移动产业园合作的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装备产线交钥匙工程。
从起初的看不懂,到不断谱写传奇和神话,汉能这家非典型光伏企业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其实,神话只是序曲。本集团期内盈利73.29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30倍 主要因上游分部签订了多个产业园项目及新增客户。
中报显示,汉能薄膜发电上游业务营收190.84亿港元,占比93%,是业绩猛增的大本营。在移动能源时代来临之时,汉能开始享受爆发性增长机遇期带来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