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破骨细胞开始溶解骨基质,而成骨细胞会沉积类骨质,这个过程被称为骨重建。
动脉网数据库得出的数据显示,3D打印医疗应用产品中,骨科是热门领域。3D打印在骨科前景较大,一是行业不确定还存在,有突破空间,不像齿科应用市场比较成熟,也不像生物组织打印一样技术还未完备。

自体骨移植数量有限,且会增加创伤。3D打印作为一个工具,用于某些康复领域,例如和机器人同样值得期待。春立医疗则是和惠普医疗合作。这就是我们国内做不出的。这个数据以及增速足以说明,3D打印在骨科植入物方面拥有的市场潜力。
它的速度需要非常快,喷嘴里面的直径要达到微米级别。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也认为PD-1今后几个月或几年的竞争,主要问题在于产能,而不是价格。
4月10日,恒瑞医药连发两个公告,宣布其PD-1产品卡瑞利珠单抗三期临床试验在中美两地同时获得关键临床进展。其五,生产能力,是否能过按时按量进行供应。我现在相信营销在中国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数据。K药目前在国内获批用于黑色素瘤,O药则获批用于二线治疗肺癌。
目前,跨国药企紧盯中国的肿瘤免疫市场,默沙东的K药以及BMS的O药已经在中国上市近一年,罗氏、阿斯利康也已为旗下的PD-1/L1在中国上市开展了相关动作。如果没有进行直接对比,每家中国公司都会认为他们的药物与K药一样好或更好,Ren补充说。

而当时,K药在中国仅获批黑色素瘤适应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范围仅有K药与罗氏的T药获批NSCLC的一线疗法,后者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申报注册中。君实生物的拓益定价为国内最低,并且专注国内发病率较低而且临床上缺乏直接治疗手段的适应症,比如黑色素瘤。尽管是非官方表态,但实际上已经释放出一个关键信号:中国研发生产的PD-1产品,将有充分的机会,进击美国市场。
君实已在年报中透露了其对2019年整体收入的预期:6亿元。此外,恒瑞和百济神州的PD-1也预计将于年内获批。我曾经相信数据是中国药物临床成功的关键,但我越来越怀疑,他说。公告显示,目前FDA已完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一线治疗肝细胞癌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安全性审查,同意即将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在无进展生存期期中分析结果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标准时,提前申报生产。
而在临床一线上,医生和患者会将票投给哪位选手呢?据知名医药网站FiercePharma的报道,广州和郑州的两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偏爱O药和K药。先发的K药和O药通过数亿的销售额展现肌肉,另两家国产PD-1也表示卖得不错。

尽管如此,医生还是感到紧张,并在K药获批的第一时间转向了K药。但也有分析师警示,各家必争的中国肺癌市场,或许没有预测那般大。
中信证券则认为,进口PD-1的先发优势不明显,国产PD-1在数据上接近国际水平,此外,在定价和成本方面优势显著。其中,百济神州与恒瑞由于研发投入资金充沛,得以在海内外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并同步推进多项适应证,而已上市的拓益和达伯舒,则具有先发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最先在国内上市的是两款进口PD-1—Keyturda和Opdivo,目前已经在国内销售约三个季度。中国团队正在努力讲述一个个创新故事,声称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一样好。恒瑞PD-1有望在美加速审评 8款PD-1/L1谁将抢位成功? 2019-04-11 10:44 · angus 4月10日,恒瑞医药连发两个公告,宣布其PD-1产品卡瑞利珠单抗三期临床试验在中美两地同时获得关键临床进展。百济神州的产品虽未上市,但在数据上已有抢眼表现。
根据Ren的说法,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季度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罗氏的赫赛汀是中国历史上最畅销的抗癌药物之一。此外,借助本身化学制剂的研产优势,恒瑞医药在联合用药的角度拥有得天独厚的根基,此次FDA、NMPA批准的联合用药中的阿帕替尼也来自于恒瑞。
但目前,这两款药品具有价格优势,达伯舒还有较高的缓解率、控制率等指标背书。由于中国患者对PD-1/L1的高表达率低等原因,根据Ren的计算,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中只有14000名患者适合接受K药治疗。
再结合其本身一流的商业化拓展队伍,恒瑞医药在一众国内药企之中优势明显,不过联合用药的副作用则是恒瑞医药的弱势。所有这些制药商都希望获得利润丰厚的IO市场,他们获得的每一份收入都将影响K药在中国获得重磅炸弹地位的机会。
而在肺癌领域,第一梯队几乎全部都在布局,除了拓益的临床试验处在2期,其余全部进入了3期,罗氏的T药也已在海外获批一线治疗NSCLC的适应证,未来国内上市的这8款PD-1/L1,将在肺癌领域,展开正面对战。根据他的测算,在中国,肺部领域的PD-1 / L1市场仅为10亿美元一年。中国或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PD-1/L1上市的高峰期。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姚盛近期表示。
高价已经使K药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团队正在攻击本土企业缺乏成熟的数据。
其正式开售时间很短,但据媒体报道卖得不错。但一位来自香港的生物制药领域分析师Tony Ren则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目前共有12个适应证在同时推进,其中包括中国以及全球的注册性临床试验。这两款药品的销售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趋势。
在乳腺癌方面,罗氏最近巩固了其领先地位,并正在积极争取在2019年将更多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他将此归因于缺乏经验,要知道O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PD-1药物。但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来自广州的医生表示,O药和K药由于在海外已经获批十余种肿瘤适应证,即使在国内没有获批,但能够获得海外临床数据,对于君实的产品,这位医生表示,由于没有肺癌方面的数据,因此对该药也没有信心。Cantor Fitzgerald的分析师认为,尽管面临竞争对手的低价产品,K药由于其大量的功效和安全的数据可能会在中国成为重磅产品。
但到了2018年底,尽管K药获批的黑色素瘤为小癌种,但全年的数据显示已经反超,实现收入约5亿元,O药则为约4.5亿元。其二是销售能力,企业是否有足够的销售队伍去覆盖医院。
由于这三个瘤种的市场规模较大、国内发病率较高,侧面上反映了恒瑞医药在临床试验规划上的思路。与此同时,君实、信达的PD-1产品陆续在国内上市,而赶上热潮的中国本土企业也意欲开拓国际市场,恒瑞、百济神州均已在海外推开多项临床试验。
另一位来自郑州的肿瘤科主任医师则表示,由于K药在美国常用,且在不少学术会议上了解过,所以他的科室主要使用K药,且在超适应症使用。算上去年年底获批的本土PD-1产品拓益和达伯舒,目前国内获批的PD-1产品共有4款,分别来自默沙东、BMS、君实生物以及信达生物。 |